老師,謝謝你
今天是9月10日教師節,
首先祝老師們節日快樂!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
小編帶你認識一位支教民警,
從繁華的“魔都”到
廣西的苗山深處扶貧支教,
民警高峻龍在這里的一年時間,
漸漸從村民口中的
“外鄉人”變成了“貼心人”,
將扶貧支教寫成了一本“故事會”,
......
高峻龍與孩子們。陸衛榮 攝
“一所當地老師都不愿意去的學校”
上海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支教民警在富祿鄉參加師資培訓。潘裕碧 攝
2019年8月2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縣富祿鄉24名新招錄教師集中到鄉里的中心小學,參加新學期師資培訓。不同于往年,這學期培訓會場的第一排整整齊齊地坐著6名身穿制服的警察,他們來自國家移民管理局上海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要在這里當一學期的支教老師。
但是這群“警察”并沒有占據當地新招老師更多的注意力,因為老師們心里還在焦急地等待一個重要的結果——任教的去向。富祿鄉全鄉一共有14個小學、16個教學點,最遠的學校到鄉鎮上要花掉近3個小時的車程。
當念到高峻龍的名字時,他站起來敬了一個標準的禮,靜靜等待著鄉里的安排——“高老師,請你到岑洞小學。”
岑洞小學照片。高峻龍 攝
岑洞小學位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上,是全鄉海拔最高的小學,其所在村子前些年因交通閉塞,人多地少,當地村民的生活非常貧窮,該村學校教舍非常破舊。小學的校長劉建生介紹說這兩年學校招了不少老師,但大多都留不住。曾因為新老師的到來飛揚著歌聲笑語的山寨,現在又因為他們的離去變得寂靜。
“你到了那邊可真得小心點,村民很難接受外來的人和事。”很多不認識的老師紛紛上前安慰他。但是高峻龍并不在意,他堅定地說:“我是來支教的,條件越艱苦說明那里越有需要幫助的人。”
一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聽到的種種困難,絲毫沒有影響高峻龍投身支教的熱情和信念。然而進村后,他發現現實比想象的更加嚴峻。本就對孩子的教育不重視的村民們,對他的到來并未表現出想象中應有的友好和歡迎,反而緊接著發生的一些小事,讓他清醒認識到支教道路上的困難,遠比自己想象的要多的多。剛來那幾天他住的木樓里開始接二連三地丟東西,水管也開始斷水。他重新接了兩次水管,可每次還沒用幾天就又斷水了。
當從上海過來的同事到高峻龍住處參觀時,看到廚房地上用過的盤子、碟子堆成了一座小山,笑他:“盤子也不洗,你這也太懶了!”他無奈地回答:“沒辦法,我們停水快一個月了。”隨即又用手指了指屋子外面的水缸說:“只能在下雨天多接點水存著慢慢用,平時洗漱、沖廁所都靠它了。”
此外,當地偏好酸辣的飲食習慣也讓他有些不適應,學校食堂每天每頓一個菜,在一開始支教的半個學期內,這個身高1米8多的大小伙子一下瘦了19斤。
但是后來每當被問起這些初到支教地的困難,高峻龍說:“從沒后悔過。”
“我相信量變終究會引起質變”
支教民警高峻龍的第一節課。陸衛榮 攝
對公安院校畢業的高峻龍來說,艱苦的環境并非不能忍受,相比之下更讓他焦心的是如何開導好那些還沒意識到學習重要性的孩子。支教并非僅是上好語數英三門課,被分配帶兩個班級的他,百余名小孩的成長也需要悉心指導。責任那么重,第一次當老師的他,不敢保證自己就能做好。
“盡心盡力盡責。”在岑洞小學,高峻龍一周要上24節課,一天各項工作的時間達到了8個小時。他負責四年級、五年級兩個班,除了教英語外還要教體育、安全、道德等。由于學生基礎薄弱,剛開學班里學生各科平均分普遍在三十幾分。
支教民警高峻龍在學生家中家訪。何建優 攝
“村寨里盛行‘讀書無用論’、‘早打工早好’的觀念。迫于家庭的壓力,班上很多女生的宿命就是早點嫁人,很多男生的前景就是砍木頭、開小賣部,不喜歡學習是普遍現象。”高峻龍逐漸意識到支教不僅在于扶學生的志,更要扶家長的志,只有讓家庭的力量生長出來才能真正打通支教扶貧的“最后一公里”。
可是事情并沒有想象中的順利,他的第一次家訪就吃了閉門羹。“進門剛講兩句話,喝的醉醺醺的孩子父親就要趕我出去,他說:‘你不要讓他讀書了,因為他就是砍木頭的命。’”
高峻龍偏偏不信邪,他從小就有的執拗兒勁又來了,他決定這一年一定要教出點名堂來,“要讓村民們看得到教育的力量,看得到未來,看得到希望。”
從此以后,每當放學總能看見他跟著孩子們穿梭在村里的各條小道上,到學生家里向家長宣講黨的扶貧惠農政策,開導他們認識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他去過每個所教學生的家里家訪,和留守兒童一起過中秋節,給冬天里光腳上學的孩子買棉鞋,利用休息日給孩子補課……“我相信量變終究會引起質變,縱使竭盡全力之后能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那也是值了。”高峻龍如是說。
支教民警舉辦“國慶節,我與祖國共奮進讀書會” 。何建優 攝
一年的辛苦付出,孩子們的學習成績有了明顯提高,他所帶的班級從開始的全班8%的及格率,到期末考試的83%,平均分提升近40分,出色的教學成績讓他獲得了全鄉優秀教學質量獎,更重要的是孩子們有了越來越強烈的求知渴望。愛國主義讀書會、公益衛生講座、職業教育小課堂……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幫助孩子們從思想、技能、價值觀等方面的“大山”里走出來,給他們打開了認識新世界的一扇窗。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里的小孩因為他的到來,臉上掛滿了笑容;這里的教育因為支教民警的付出,成績單上寫滿了進步;這里的村莊因為全體邊檢人的愛心,每個人心中灑滿了溫暖;這里的大山深處因為移民管理機關的幫扶,每個角落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一點一滴的小事,孩子成績單上越來越高的分數,讓村民們態度逐漸扭轉。漸漸地他的辦公桌上擺滿了孩子們從山上摘來的楊梅、鮮花,每年的新米節,苗族人有吃魚的傳統,那天高峻龍一共收到了6條小魚,幾大包糯米,鄉親們輪流請他到家里吃飯,那一刻,他覺得之前受的委屈都值了。
現在當你再走進岑洞小學,能看到校園里的圍墻已經成了孩子們對支教老師的“表白墻”,其中有一行小字歪歪扭扭地寫道:“上海來的老師,不要走,我們愛你。”
“延期,再延期……”
上海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支教民警為孩子送去學習用品。楊怡然 攝
高峻龍沒走,半年的支教工作結束后,他又連續申請了兩次延期,而且主動請纓轉到了條件更艱苦的極度貧困村——富祿鄉龍奮村小學任教。沒有太多理由,只是相信雖然每個人的能力不同,但為當地父老鄉親做點事的心愿永不會改變。
除了一如既往地完成好教學任務外,在龍奮村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幫助村里增收發展上,他挨家挨戶走訪全村89個貧困人口,逐一制定脫貧一戶一策,幫助村里成立專業養殖合作社,擬定農產品的銷售合同,制作直播帶貨視頻,調研村里亟需建設的基礎工程……
孩子們渴望走出大山,走向更大的世界。高峻龍 攝
高峻龍的故事只是眾多支教民警的縮影,為響應國家移民管理局黨組教育精準扶貧決策部署,上海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黨委創新扶貧工作思路,立足自身優勢,首開民警駐村扶貧支教先河,在駐地大力營造扶貧扶志扶智環境,受到當地群眾和政府廣泛認可。
自2020年起,除了上海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駐村支教民警外,其它兄弟單位也紛紛加入扶貧支教大家庭,來自國家移民管理局的77名支教民警,分布在廣西三江縣的37所貧困村小學里,一面承擔教學任務,一面協助開展幫扶工作,為當地帶去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希望。(相關報道:教英語,教體育……77名民警駐村支教!)
在教師節到來之際,
記得向老師道一聲:
教師節快樂!
如轉載請注明信息來源!
責任編輯:方莊